最近常去逛的店歇業了,之後就好少到那邊晃啦,
可是朋友一直問我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那裡買比較便宜!
上網幫他查了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相關的評價,推薦,開箱文,價格,報價,比較,規格,推薦那!
經過多方比較後,發現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居然曾造成搶購熱潮,
價格也很實在,重點是買的安心,到貨的速度還滿快的,
不用出門送到家。還有超級大重點,比超商便宜!!
一拿到之後為之驚艷,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CP值超高!。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獨立出版一週完售,造成轟動!
應台港澳師生之需,全面問市。
繼《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後,論文寫作秘笈的「如來神掌」第三式──《研究研究論論文》正式推出,教你研究歷程、寫作技巧、規劃報告的完勝秘訣!
不要告訴同學,趕快買一本回家偷練,保證去傷解鬱。
讓你研究功力精進,論文寫作順利,從此笑傲學術江湖!
論文寫作解密內容:申請研究所的準論文寫作、修課/研討/論文三效合一的研究所生存之道、結合研究歷程與論文寫作的知識宮籟 × 學術沙漏雙螺旋取徑、科學敘事的經典範例、找尋研究方向與訂定論文題目的眉角、與指導教授的相處之道、從分析閱讀到整合閱讀的文獻批判閱讀策略、從歸納演繹到辯證轉繹的科學創意邏輯、簡單有效的「五四三二一」學術論述技巧、口試攻防要領與後續論文修改的論文版本升級、研討會發表/期刊論文投稿/學術專書出版的進階學術寫作,還有指導教授也未必知道的論文審查意見撰寫要領......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 吳連賞、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李明璁、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 周素卿、師大體育系教授兼主任 林玫君、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中原景觀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張華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前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黃海鳴、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兼主任 戴伯芬、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蘇碩斌
一致肯定,強力推薦!
3c產品推薦
作者介紹
吳鄭重
1963年生,台北人。台大經濟系畢業,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都市暨區域研究所休閒服務與觀光組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性別研究、人文地理學思想、都市計畫與民生規劃、日常生活地理學、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著有《11/2:性別協商的理論遊戲和運動實踐》、《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與Helen Jarvis、Andy C. Pratt合著),譯有《明日田園城市──百年復刻評注版》、《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奇異傳奇》、《21世紀汽車大對決》、《縱橫美國》、《裘蘭品質領導手冊》(與李振昌合譯)等書。
便宜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目錄導覽說明
謝誌
序:研究生不會問,教授不易答的無名難題
番前篇
前傳:申請研究所的準論文寫作
基本命題/方法序說
一、知識宮籟的研究所命題
二、學術沙漏的方法序說
先期研究階段
三、先期研究的整備工作
四、論文計畫書
正式研究階段
五、文獻評述與理論建構
六、研究設計與田野實作
論文撰寫階段
七、論文拼圖
八、口試見真章
番後篇
九、明日過後的學術出版
後記:回首來時路
作者序
研究生不會問,教授不易答的無名難題
1998年底,我從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在尚未正式展開教學和研究的學術工作之前,有兩件想做的小事。第一件事情是翻譯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社會的構成》(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1984)。因為由他集大成的結構化歷程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對我的博士論文有很大的啟發。第二件事情是寫一本和論文寫作有關的書。嚴格來說,應該是三冊,包括研究歷程、論文寫作和規劃報告的相關秘訣與寫作技巧。當時我覺得,這種有如「武林秘笈」的小書,應該會是初入「學術江湖」的研究生想要一探究竟的「葵花寶典」,值得好好鑽研。轉眼之間,十多年過去了,這兩件小事,都沒有付諸實現。
翻譯《社會的構成》一事,當時曾經聯絡過台灣一家專門出版社會學著作的出版社,但是他們表示中國大陸剛推出簡體版的中文譯本,出版社打算直接購買簡體版的譯本版權,改為繁體在台灣出版,所以翻譯學術經典的事情,就不了了之。至於寫一本有關論文寫作小書的想法,雖然遲遲未曾動筆,這個念頭卻一直縈繞心中。甚至這些年來在台灣已經有不少相關書籍出版,包括翻譯國外著作和國內學者所撰寫的,但是我想寫一本有關論文寫作秘笈的意圖,反而越來越強烈。是什麼原因,又為什麼有把握,我自己的論文寫作經驗,值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呢?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覺得論文寫作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看看前人怎麼寫,聽聽指導教授怎麼說,就自然而然地寫出來了嗎?回想自己從在國內的大同工學院念MBA 開始,一直到在倫敦政經學院念完博士,雖然中間曾經經歷英國伯明罕大學的轉學波折,但我的論文都算順利,甚至先後都還有師長鼓勵我將論文出版,而且後來還真的實現了。或許我的論文寫作經驗,還真的有些賣點。先是在大同工學院的事業經營研究所念MBA 時,雖然學業成績不是班上最高,但我卻是同學中第一個提交論文,口試通過的人。當同學們在入伍當兵前還在如火如荼地趕寫論文時,我已經騎車環島回來了。而且,大同工學院嚴格規定,所有的碩博士論文一律要用英文撰寫,甚至還規定碩士班兩年必修「英文論文寫作」和「英文聽力與會話」兩門四學期、零學分的課。當年院長林挺生特別看重電機研究所和事業經營研究所的研究生,所以我們所上同學除了要在每週院長親自主持的「經營學講座」課上,輪流上台帶讀和翻譯英文的管理學經典之外,每年三月到七月間,院長還特別禮聘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退休教授Prof. Pardee Lowe 到台灣為我們修改論文。
從碩二下學期的三月初開始,我們每週都要交一章論文草稿給Prof. Lowe,他修改完後會發還給我們。如果中間有什麼問題,他會把我們叫進辦公室面談。草稿走完一輪之後,再逐章進行二稿、三稿的修訂,最後連前置部分(封面頁、摘要、謝誌、目錄)、後置部分(參考文獻、附錄等)都看過一遍,就大功告成,可以準備口試。就在我論文三稿大致底定之前,有一天Prof. Lowe 把我叫進辦公室,問我有沒有意願將碩士論文改寫出書,並說如果想在台灣以中文出版,他幫不上忙,但若要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他可以幫忙聯絡一些出版社試試看。我當下聽了不免飄飄然,可是稍一回神就不免躊躇起來,甚至覺得心虛。一方面是因為畢業之後馬上就要入伍服役,不可能有時間改寫論文;另一方面,自己也很清楚,這不過是一本碩士論文,不論就理論深度、文獻廣度,以及資料分析的詳實度,都很粗糙。而且,還是用破破爛爛的英文寫的,如果不是Prof. Lowe 一字一句地幫我修改,根本不能看。只是當時整個1980 年代,全球正瀰漫著一股日本的管理風潮,我針對Pioneer、Sansui、Kenwood 這三家在1946、47 年間幾乎同時成立的日本音響廠商,以他們的企業與行銷策略作為個案比較的論文主題,剛好踩在這股日本熱的管理浪潮上,所以Prof. Lowe 會認為歐美的出版社會有興趣。
當時雖然沒有將碩士論文改寫出書,Prof. Lowe 的提醒倒是讓我燃起出國念書的念頭。於是就利用當兵的時間,一方面接譯光復書局的《大美百科全書》(只有部分條目),練練英文、賺點外快,順便準備托福、GMAT 等留學考試。退伍之後,一邊工作存錢,一邊準備申請學校。我還特別將申請學校的學習計畫(Study Plan)拿回學校請教我們「英文論文寫作」課程的林信雄老師幫我修改英文。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究竟是怎麼寫的,研究計畫書裡面有哪些內容?只記得林老師改完後跟我說,寫得很好,還特地囑咐我要將學習計畫留給學弟妹們當範本參考。由於當時從未看過別人的申請書,也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更不知道要傳給誰,所以出國念書之後,也就不知道丟到哪兒去了。
在國外念書期間,也不免面臨一些難關和瓶頸。儘管靠著自己的摸索和幾分運氣,最終都化險為夷,順利取得學位,甚至還將博士論文改寫成英文專書,2001年在英國出版了《不為人知的城市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與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 合著)。在這段暗自摸索期間,卻一直苦於沒有適當的諮詢對象可以提供有效的因應對策和指導方針,痛苦掙扎。尤其是在伯明罕大學時,經歷了更換指導教授和轉學的波折,還曾經一度萌生放棄博士學業的念頭。
然而,就論文寫作而言,由於在大同工學院時奠定了良好的英文論文寫作基礎,尤其是三稿三校的寫作流程與自我紀律,所以寫起論文來,比起多數沒有論文寫作經驗的台灣留學生,順利許多。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到,論文寫作並非這麼理所當然。特別是這些年指導和口試碩博士論文的所見所聞讓我了解到,有不少碩、博士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而且求助無門。因為許多指導教授雖然是過來人,熟悉此一領域的研究歷程和論文格式,也指導過一些學生,卻只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教授根本是誤打誤撞,千辛萬苦才勉強拿到學位。所以只能叫學生依照自己過去的經驗或是學科領域的傳統,依樣畫葫蘆地寫一本論文,而非真正知道為什麼論文的格式理當如此,而不是其他形式或結構,這才是造成「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的問題根源之一。這也是許多研究所師生共同面臨的困境-研究生不知道該怎麼問,指導教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無名難題」!
既然這是研究所師生普遍面臨的「無名難題」,為什麼我有把握能夠提供解答呢?正因為我也沒有把握,所以雖然早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卻遲遲不敢動筆,想等自己累積足夠的論文指導與審查經驗之後,再提筆撰寫。尤其是2005年時,台大城鄉所的畢恆達老師出版了轟動武林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我有幸在出版之前看到畢老師的書稿,當時真的是「悲喜交加」!喜的是除了菲利浦與帕弗(Estelle M. Phillips and Derek S. Pugh)早在1987 年出版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How to Get a PhD: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之外(2010年時已經出到第五版,台灣在2002年時有第三版的中譯本發行),終於有一本切合台灣研究生現況與需求的論文研究與寫作指南;悲的是我醞釀多年的寫作計畫也因此失去它的正當性,因為畢老師的書中已經廣泛且深入地談論到許多研究論文的重要課題。
更有趣的是,在2007年時另外一本集結自網路文章的研究論文經驗談-研瑞(筆名)的《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更栩栩如生地說出許多研究所的深宮密院裡不足為外人道,卻極具諷刺與啟發性的精彩故事,值得研究所的師生們細細體會。這三本書,菲利浦與帕弗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2005),以及研瑞的《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2007),堪稱到目前為止,最具參考價值的三本研究論文指南。它們分別代表「由(國)外而內(outside-in approach)」(菲利浦與帕弗)、「由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畢恆達)和「由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研瑞)的研究論文觀點。其間也有許多英文翻譯和國內學者撰寫的論文寫作指南問世,雖然各擅勝場,但就原創性而言,皆不如它們。這幾年我在研究所開設的論文寫作課程,除了其他參考文獻之外,也都是以這三本書當作課程的核心教材,儘管菲利浦與帕弗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因為年代久遠和國情不同,已經逐漸喪失其重要性。
然而,在論文寫作的教學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初次面對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碩、博士生們,在讀了這些深入淺出的論文指南後,雖然頓時好像有所領悟,而且嘖嘖稱奇,但是回頭面對自己的研究和等到提筆撰寫論文時,卻依然充滿困惑,不知如何著手。對照同學們的徬徨茫然和手足無措,我再回顧自己「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論文研究與寫作歷程,這才慢慢發現,其中還是有許多「畢老師沒有告訴你」的關鍵環節,值得提出來討論。於是,這幾年來我利用教學和研究之便,不斷在大學部和研究所的課程中,嘗試各種教/學與讀/寫位置互換的「學問之道」(Study Tango),試圖將高等教育中如何讀書和做研究、只能意會卻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轉換成可以傳授、具體操作的明確知識,以補足研究歷程與論文寫作中,「由內而外」(inside-out)和「身處其中」(in-between and in-process)的經驗缺口。我相信,在上述幾本好書所奠定的基礎上,加入本書試圖結合研究歷程解析和論文寫作要訣的「研究『研究』,論『論文』」雙螺旋取徑,或許有助於提供研究所師生一個「周延、宏觀」(in-theround)的論文研究視野,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情。
為了瞭解市場需求與讀者反應,我試印了一百本「手作限量私藏版」的《研究研究論論文》在師大校園(總圖書館、文薈廳和地理系辦公室)和台大周邊的唐山書店、女書店等地點陳列銷售,不到一個禮拜就銷售一空。師大圖書館、唐山書店都要求補書,於是我又加印了一百本「手作複印版」,沒想到兩週之後又告售罄。由於市場反應熱烈,陸續有讀者詢問洽購,我只好再加印一百本應急。就這樣每隔一陣子加印一百本,半年內也賣了四、五百本。
從這幾個試銷點的回饋得知,購買《研究研究論論文》的讀者群除了原先設定的碩、博士研究生之外,還有大學老師、高中老師、大學生,以及一些赴台旅遊的港、澳讀者,甚至有海外圖書代購公司來信採購。此外,透過系上研究生的口耳相傳,也有幾所大學的研究生到系辦團購,連我們系上在師大舉辦的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上,也當場賣出二十多本。這些試銷跡象顯示,研究歷程和論文寫作的「無名難題」,的確是一個值得探究和交流分享的學術課題。
然而,囿於學科領域的研究範疇和自身經驗的侷限性,也因為引述論文研究實例所涉及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失敗案例」即使經過大幅修改,也很容易引發當事人「對號入座」,造成誤會),本書不像其他論文寫作指南那樣適當地納入許多研究主題和寫作細節的優良與錯誤範例,這是本書的最大缺陷之一,卻也是研究生自我檢核是否適合念研究所的重要能力指標-概念理解與抽象思考的研究能力。因此,本書所談的內容可能僅適用於一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概念性的方向指引。不過,也因為本書的淺薄和粗糙,或許有助於研究生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從糾結複雜的社會現象和茫茫書海的理論殿堂中,找到一線能夠引導論文前進的曙光,勇往直前。那麼,這本尚且稱不上研究秘笈的小書,也就達到它原先設定的目標了!
吳鄭重
2014年5月草擬於里斯本
2015年10月謹誌於台北
序
知識宮籟的研究所命題
在研究所階段做研究、寫論文的獨立學習過程,究竟是苦、是甘,除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外,它更是一個彼此學習和共同開創的驚奇之旅。因為,研究生總是在教授、同學的陪伴之下,以及前人知識所匯聚而成的思想意識流與知識水庫當中,不斷透過閱讀、寫作、研討的臨摹實踐,進出理論思想和經驗現象所共構而成的知識宮籟(intellectual chora)。它既是一個從論文封面上看不出所以然的黑盒子(thesis as a 'black box' of research),整個研究歷程更像是踏入了結合宇宙奧妙與浩瀚學海的黑暗大陸(research as an expeditionto the 'dark continent' of universe and knowledge),共構出莫測高深及虛無飄渺的大學之道(university as a way of living)。在不斷追尋與探索人事物現象及其道理的研-究(re-search)過程中,經歷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雲深不知處」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不同階段之後,最後終於破繭而出,羽化出科學發現與學術創造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這就是在研究所做研究、寫論文的最佳寫照。
1
研究所:知識宮籟的魔法學校
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r graduate institute)的進階課程,和大學部結合博雅教育和專業訓練的課程理念,截然不同。在研究所階段,除了研究方法及少數核心課程之外,沒有國文、英文、通識和體育等共同課程,也沒有一堆限修、擋修的專業必修課程,而是讓研究生依照自己的興趣,來決定論文的研究方向,並以此規劃具體的修課內容。特別是博士班,更是以博士論文的品質,作為評斷研究生是否可以獲得學位的主要依據。然而,如果研究生在入學之後就一頭栽入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象牙塔裡面,不知借助研究所的制度資源來拓展自己的理論視野和學術深度,那麼就算幸運地完成論文,獲得學位,恐怕也會事倍功半,甚至作繭自縛,大幅限縮自己的研究潛力。長遠來說,未必是明智之舉。因此,要做好研究和寫好學位論文,必須先了解整個研究所的學術訓練內涵。
一般來說,研究所的學術訓練包含三大部分:講授課程(taught courses)、學術研討(seminars)和學位論文(theses/dissertations)。它們是三位一體的共構關係--在知識宮籟當中獨立研究的共同學習。研究生的工作就是在學校提供的學術資源和指導教授的指導協助之下,考量個人的研究興趣和將來的職涯規劃,有機地將這三者整合起來,如此方能順利完成論文並取得學位。
接下來我就分別描述一下研究所有關課程、研討和論文的基本內涵。
講授課程
研究所的講授課程包含學科共同與領域專殊兩大類別。學科共同的講授課程是和學科知識息息相關的認識論(epistemology)內涵與方法論(methodology)訓練,也就是有關「who's who and what's what, how and why, and so what」的核心課程。這類課程通常是以諸如「〇〇思想」、「〇〇研究法」或「〇〇學研討」等作為課程名稱的必修科目,旨在有系統地介紹該學科領域裡面重要的學派、代表性的學者,以及堪稱經典的著作和相關的研究取徑。這些核心必修課程是要讓研究生了解整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脈絡、思潮演進與重要理論,並引導學生從中尋找自己有興趣的學術領域及研究課題。然後再透過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的進階必修或選修課程,例如統計分析或是質性研究等,訓練學生逐步具備獨立研究的基本能力。
領域專殊的講授課程是以研究領域或特定主題加以劃分的理論課程。研究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對照教授們的研究領域和學說路數,或是經由指導教授的指定/推薦,加以選修,甚至跨所、跨校選修或旁聽相關課程。這些以選修為主的理論課程,除了反映開課教授的研究興趣和理論專長之外,研究生也可以從整個課程的內容安排當中,學習教授如何在不同的學說脈絡和個別的研究主題之下,鋪排出一個有系統的課程架構,甚至形成一種獨到的論述觀點。進而在自己的論文當中,針對有興趣的研究課題,依樣畫葫蘆地建構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理論觀點和論述架構。
然而,這種被動地在既有課程當中選擇課程的「組合套餐」式修課方法,可能還不足以應付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需求,甚至略顯消極,只適合尚未決定論文方向的碩、博班新生,用來摸索、扎根之用。我認為,一旦確定論文方向,或是找好指導教授之後,研究生就應該設法針對自己論文深所倚重的核心理論,在所上「揪團」,敦請指導教授或是系上的老師,為你們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理論課程。那麼,你就不用似懂非懂地暗自摸索理論,也不用修課、論文兩頭燒,而是有老師和其他同學,陪你一起按部就班地研讀和論文相關的經典理論,豈不快哉!如果囿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無法順利揪團開課,你還是可以號召有志一同的研究生們,組織一個讀書會,針對某一本書或幾篇期刊論文,大家輪流帶讀,也會有不錯的效果。實在不行,還可以看看外系或外校的相關系所有無開設你迫切需要的理論課程,前往選修或旁聽。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相互簽訂策略聯盟的合約,允許並鼓勵學生跨校選修。你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多多認識和你研究興趣相近的外校師生,說不定他們日後還可能成為你學術道路上的重要夥伴。
此外,研究生也應該善用這些理論課程的批判閱讀機會,找出相關理論的核心論述和邏輯缺陷,並且在自己論文研究的問題意識之下,嘗試利用這些理論脈絡和概念線索的適當鋪排,逐步勾勒出自己論文的論述架構。甚至分進合擊地利用各個講授課程的期末報告,作為自己論文先期研究的理論探索。有關理論建構的相關細節,將在先期研究階段的第三章、第四章,以及正式研究階段的第五章中,進一步討論。在此只是要提醒研究生們,不要沒頭沒腦、過於隨性地胡亂修課。而是要以論文的研究方向作為主軸,有機地整合講授課程和論文研究,這樣子才能夠事半功倍地寫好論文。
當然,由於學科領域的差異,許多研究所在認識論、方法論等必修的基本訓練和開放選修的理論課程之外,還有各種田野實察或資料蒐集、分析的相關課程,研究生可視自己的需求,自行選修。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代中期,我在倫敦政經學院就讀博士班的時候,學校的方法論研究所(Methodology Institute)動員和整合了全校各系所的師資,提供一系列的方法論課程,從科學哲學、統計分析、研究倫理到訪談技巧,不一而足,大概有五、六十門課之多,不計入學分,開放給研究生跨系所自由選修。我也是在「進補」和「撈本」的心態下,修了好幾門課。我記得其中有一個訪談技巧的訓練,還是由學校外聘幫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做市調研究的顧問公司,進行為期三天的密集訓練。由於有實作的練習,還限定二十個名額,得提早登記,才能上課。方法論研究所提供的這些額外課程和訓練,讓我獲益良多。不僅幫助我順利完成博士論文,也對我日後的學術工作,助益甚大。而這個支援研究生的跨系所非正式課程,後來發展成方法論的正式學系,持續提供碩士生、博士生和教職員有關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資源,並致力於方法論的深入研究。類似的做法,或許也值得國內的大學借鏡。它不僅可以節省各系重複開課的資源浪費,提供院校更多的專業課程,還可藉此增進不同系所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
學術研討
除了講授課程之外,研究所最常見的課程或活動,就是各種學術研討。它也是研究所(graduate school)和大學部(undergraduate)之間,在課程內容和上課方式上的最大差異。當然,不同的系所對於「研討」一詞,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釋和定義。有的系所將研討視為一種課程進行的方式,也就是打破傳統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向學習模式--大班上課/講課教學(lecture),改成以學生帶讀、報告為主,師生之間不斷對話的小班研討(class)模式。因此,研究所的空間安排也是以適合相互討論的小型研討室為主,裡面通常是由幾張大桌子拼湊起來或圍繞而成,沒有講台,也沒有明顯的台上、台下之別,頂多因為黑(白)板和單槍投影機設置的位置和方向,而稍有主從或前後之別,一切以便於討論為主。在這樣的學習空間裡所進行以討論為主的進階學習模式,就是研討課程。所以,廣義來說,研究所的各種講授課程,都可以稱為研討課程,尤其是以論文(包括已經出版的期刊論文和尚在撰寫的學位論文)作為研讀、討論對象的研討課程。然而,在此我所說的研討課程,是指沒有使用已出版之完整書刊作為正式閱讀文本的各種「研究討論」場合,包括演講(speech)、發表(presentation)、報告(report)、工作坊(workshop)等各種形式在內的正式和非正式研究討論。
依據講者和聽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研討內容的差別,以下就簡單說明各種學術研討之間的差別和關係。
1. 演講
各個研究所通常都會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到所上演講,分享他們過去的學術成果或是最新的研究發現。有的系所還會將每週或隔週一次的演講定為必修課程,規定研究生一定要出席。不論來的講者是名氣響亮的大師級教授,或是才畢業沒多久的年輕學者,也不管他們演講的內容是過去發表過的學術著作,或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甚至一些不甚了了的研究,都是值得研究生們模仿、學習的最佳對象。因為,只要聽得夠多,想得夠深,而且,每次聽演講都勇於提問和積極回應,那麼,不論演講的主題是否和研究生的論文方向一致,都有助於研究生逐漸摸索和歸納出好、壞研究之間的明顯差異。重點是,研究生不要妄自菲薄、畏懼權威,而是要設法站在研究者和評論者的雙重立場,從問題意識、理論觀點、研究方法、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以及啟發與感想各方面,以正、反、合的辯證批判(dialectical critique)方式,就教於演講人,請他們加以釐清。辯證批判並非一味地攻擊、批評講者的論點,而是設法從不同角度、立場和觀點來檢視講者所提出來的理論概念和經驗資料。因此,有效的批判提問必須先簡單歸納講者的主要論點--正論(thesis),但是以反例、邏輯缺陷或其他問題提出質疑--反論(antithesis),然後再請講者提出合理的解釋--合論(synthesis)。甚至在講者回答之後,還可以再補充自己對於講者回應的贊成或是反對論點,試圖找出一個更宏觀、更周延的統合解釋。如果研究生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相信在場的講者、聽眾和提問人本身,都會大有斬獲;日積月累,自然能夠培養出研究生該有的研究能力。
記得在博士班的時候,有一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政治地理學及都市計畫的知名學者索雅(Edward Soja)教授到政經學院的地理系演講。席間有一個博士生提出一個問題,質疑他的理論觀點。索雅教授試圖回應,但無法有力地反擊,又被學生嗆回來,當場滿臉通紅,為之語塞。幸好主持人出來打圓場,說這個問題很有趣,演講完後可以到Pub 裡喝杯啤酒,繼續討論,才稍稍化解
尷尬。可是在場的師生都很清楚,索雅被這個聰明的學生問倒了,從眾人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心裡都暗暗鼓掌叫好(當時還沒有臉書可以「按讚」!)。另外有一次,以研究全球城市著稱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賽森(Saskia Sassen)教授到系上演講。她一開頭就說,這次要分享的研究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五年計畫,但是已經過了三年,目前碰到一些瓶頸,她非常焦慮,請大家一起幫忙想一想。聽她這麼一說,我突然理解到,這些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你我一樣,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許多挫折。最重要是,我們必須設身處地地貼近他們的思維邏輯,才能夠領略到箇中奧祕,進而自我打通研究功力的任督二脈。要知道,一場九十分鐘的學術演講,可能是一名學者濃縮了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準備一場演講所花費的心力,可能比準備半學期的講授課程,還要細瑣龐雜。加上「作者」本身親臨現場,有很多自己讀書或是上課不易釐清的問題,都可以藉由演講現場的即席問答,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或啟發。換句話說,聽學術演講是研究生快速累積研究實戰案例和鍛鍊批判思考能力的最佳場域之一。特別是透過這些傑出學者以過來人的角度剖析研究內涵的各種案例,可以幫助研究生快速熟悉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整體歷程與相關細節,甚至因此找到理想的模仿對象,進而掌握到自己論文的可能方向與大致輪廓。
遺憾的是,在台灣似乎並沒有太多研究生體察到學術演講的重要性。至少從研究生在演講場合中是否踴躍提問的「操作型定義」看來,多數研究生並未脫離大學之前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有的研究生覺得「不好意思」,有些說「來不及反應」,還有的說「沒有問題」,這才是許多研究生的最大問題:你根本就沒有要做研究和寫論文的思想準備與具體行動。常常看到許多研究生聽演講時就兩手空空地坐在台下「聽講」,不知道作筆記和準備提問。就算舉手提問,常常也只是問一些資料來源或講述自身經驗等無關宏旨的枝節問題。其實,演講筆記的目的不是要抄錄演講者究竟說了些什麼新知,這些知識自己讀書或是上網搜尋,可能收穫更豐。相反地,我們是要藉由研究者親臨現場的難得機會,從他們的演講題目、問題意識、理論觀點、經驗資料和重要結論之間的敘述鋪陳與邏輯關係,找出值得學習的論述方式和其中的疑點,並藉由舉手提問的方式,獲得釐清。所以,演講筆記的最大功用就是練習提問和批判分析的研究基本功。而且,唯有不斷練習,這些批判提問的基本能力才會內化成你的研究慣習。下次聽演講,千萬別再說「不好意思」、「來不及反應」和「沒有問題」。演講完後,台下一片沉默,這才是對演講者的最大羞辱!
2. 論文發表和進度報告
在研究所階段,除了常聽學者專家的「成功案例」之外,研究生之間的同儕交流,也是在短時間內增進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所的訓練通常也會涵蓋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論文發表和進度報告。有的系所是每學期或每學年舉辦一次大型的論文發表會,讓所有的研究生齊聚一堂,彼此觀摩、相互切磋;有的系所則是將研究生的論文報告開設成一門課程,每學期由不同的教授負責主持,每週指定一兩名研究生輪流報告,很像論文的個案研究。我認為這兩種論文研討的形式,對於增進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言,都是必要的。前者是在簡短的報告和有限的討論之下,讓研究生快速掌握每篇研究論文的大方向和重要環節;後者則是在比較輕鬆的氣氛之下和相對充分的時間裡面,讓研究生深入研究歷程和論文內容的各個細節,二者相輔相成。再加上經常聆聽學者專家的學術演講和對照講授課程裡面的理論閱讀,研究生應該可以歸納出一篇好的學位論文該有架構和品質,並且逐步掌握其中的各個環節。可惜的是,有部分研究生只關心自己的論文發表或進度報告,認為同學的論文「事不關己」,要嘛猛滑手機,或是大腦放空,其實都是大錯特錯的學習心態,反而會讓自己變得「弱智」和「理盲」,不論花多少心思在自己的論文上面,所獲得的成果,可能都非常有限。參與論文研討的正確態度是要藉由設身處地和異地而處的不同觀點,一方面站在評論者的旁觀視野,點出研究的盲點,同時也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思考,如果是你做這個研究,你會如何如何,並將這些想法提出來討論。久而久之,你的思考分析會變得更為批判、細膩,也會讓老師和同學對你刮目相看,讓你變得更加成熟,也更有自信。輪到你上台發表或報告自己研究的時候,就可以避免許多相同的錯誤。哪怕提出的問題不夠成熟,或是思考的面相不夠周延,這都是研討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在研究訓練的過程中大膽犯錯,並且在錯誤當中學習、成長,也就是台灣俚語所說的「互相漏氣求進步」,免得研究生一再犯類似的錯誤,反而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此外,在社會心理層面,論文研討也具有團體諮商和集體治療的神奇效果--當你了解到同學們都正為研究和論文所苦的時候,也就沒有那麼痛苦了!反而可以透過同學之間相互的打氣、加油,一起突破論文寫作的困境。
我記得在伯明罕大學念書期間,有一次在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生定期研討場合中,一位經濟系即將畢業的墨西哥研究生剛做完田野回來,正在進行博士論文的最後撰寫工作。他研究的題目是墨西哥中小企業的成功之道,所選用的研究方法是訪談墨西哥當地中小企業的企業主。面對我們這群菜鳥博士生,他的指導教授坐在旁邊,頻頻點頭,顯然對這名準博士的報告頗為滿意。但是在台灣念過MBA的我,總覺得他的研究有一個潛在的盲點。這時候我顧不得自己卡卡的破英文,舉手提問,頓時讓這名研究生和他的指導教授兩個人臉上一陣紅、一陣綠地尷尬不已。我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既然探討的主題是中小企業的「成功之道」,所以在研究設計上,所要訪談的對象應該是已經脫離中小企業的中大型企業,或是持續生存多少年以上,經歷過特殊考驗的中小型企業,而非目前看起來OK,只有短短幾年資歷,甚至才剛剛草創的中小企業,因為難保再過一兩年,甚至他的博士論文完成前,這些「成功的中小企業」,不會面臨倒閉、破產的危機。顯然,這名博士生的研究設計出了問題,主持的教授和在場的研究生都同意我的看法,這名研究生和他的指導教授在無法回答的情況下,只能說回去再研究看看有沒有什麼補救的辦法,也不知道他最後有沒有順利畢業。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研究生和指導教授往往陷溺在論文的細節中,「當局者迷」,看不到一些對局外人或門外漢一眼就能看穿的根本問題。這時候,透過研討的分享、討論,反而可以適時地排除一些自己看不到的重大問題。所以,下次再聽同學發表論文時,一定要全神貫注,有如「起乩」般地「神入」(empathize)發表人的論文脈絡當中,相信你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讓自己的研究功力,突飛猛進、脫胎換骨,也會因此讓你的論文發展出有如銅牆鐵壁般的防衛措施,避免自己在論文發表或口試過程中,被人輕易地挑出許多毛病。
3. 工作坊
有些專業領域的研究所,例如景觀建築或是都市計畫等強調設計、實作的系所,在演講和論文發表、報告之外,可能也有一些工作坊性質的設計課或實習課。或是有些特定領域的研究所,例如人類學、區域研究、社會工作等系所,也常針對田野研究所涉及的特殊課題,舉辦工作坊,讓學者和研究生有機會分享他們在田野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經驗。我在念博士班的時候,實際進入田野之前,就曾經參加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為博士生所舉辦的一場海外田野工作坊。當時我的想法是,我要在英國當地做田野,這和英國人「出國」到亞洲、非洲做田野,或許有些類似的經驗值得學習。雖然工作坊中談論的問題比較多是一些關於如何在印度、巴基斯坦做研究必須了解的安全、衛生、文化課題,和我所需要的田野資訊並不相同,但是透過這些相反的例子,也讓我安心許多,有助於我在倫敦當地大膽地進入田野,進行有如「在地人類學」(anthropology at home)般的調查研究。
有些學會也會在年度的研討會上,專門為研究生開設論文發表或是研究研討的工作坊,甚至也有研究生自己籌組所內或跨系所院校的研究生工作坊/讀書會,這些研討都有助於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與經驗累積。唯一需要提醒的是,研究所的修業年限說短不短,說長也不太長,除非有特殊需求,或是所上的課程安排與學術資源實在太差了,否則應該盡可能讓這些論文研討回歸課程訓練的正規體制,例如讓講授課程變成名符其實的讀書會,讓演講、論文發表和進度報告變成研討課,讓設計課和實習課變成工作坊等,這樣子研究生才有足夠的時間從容地進行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學術本分,不至於把自己搞得太累。有關研究生在學期間是否應該,和如何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會的事宜,將在本書的第九章中詳細討論。
學位論文
研究所訓練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書試圖探討的核心課題,就是在指導教授帶領與協助之下的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每所大學和各個系所對於論文指導的定位差異極大:有的系所是比照講授課程將論文開成一門獨立的必修課,有的系所則是將論文視為課程之外的獨立研究,交由研究生和指導教授自行安排,不論過程,只看結果。由於研究生的學識和經歷已經相對成熟,而且每個教授的學術理路和指導風格南轅北轍,再加上每個研究生的論文方向和身心情況也都不一樣,所以學位論文反而變成研究生最不知道該怎麼學,教授也不確定該如何教,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本書就是試圖打破論文寫作像是一個「黑盒子」與研究歷程有如「黑暗大陸」的研究困境,設法將研究生必須暗自摸索的坎坷之途,鋪整成一條標示明確,通往知識之門的康莊大道,讓研究生得以按圖索驥、循序漸進,自行拼湊出複雜難解的學術拼圖。
獨立,但不孤立的研究歷程與3P/H2O的論文寫作
在正式討論如何寫作論文之前,我想先釐清和強調,論文寫作不是作文,不是坐在桌前靜下心,提起筆來(或是打開電腦,敲擊鍵盤)就寫起論文的那麼回事。它並非獨立存在的一件事情,而是整個高等教育和學術訓練的核心環節與重要平台。論文寫作必須和獨立研究的學術歷程、研究所的修課,甚至畢業之後打算從事的工作或志業,還有最重要的是研究生自己的興趣,整體考量和共同規劃。就算你在申請研究所之前沒有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你在研究所修業期間,最好也嘗試釐清這些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這樣不僅能讓你的論文生產更加順利,也有助於你在未來人生的各個階段,充分展現研究所訓練所培養出來的「瞻前顧後」和「宏觀微控」能力。
為了讓研究生充分了解和有效掌握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訣竅,本書特別提出一個3P/H2O的學位論文寫作命題。此處的3P不只是畢恆達老師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書中所說的學術「熱情、熱情、熱情」(passion, passion, passion),也不是將研究歷程比喻為聖經中〈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所描繪的身心煎熬與人間折磨,而是一個結合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問題設定學習(Problem-Setting Learning, PSL)與計畫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jBL)的3P論文寫作命題。而欲達成3P學習的論文使命,研究生必須具備熱情的心(Heart)、冷靜的頭腦(Head)和始終樂觀積極(Optimism)的H2O基本態度。因為,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徹底了解人類所處的世界,並用這些知識來改善人類(及其他生命)的福祉。所以,對於研究生而言,關懷世界的熱誠(心)與分析道理的邏輯(腦),缺一不可,而且,唯有具備樂觀進取的態度,才可能將二者熔於一爐,淬鍊出智慧的光芒。
接下來,讓我簡單說明一下研究所的3P學習內涵。首先,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強調,研究所的進階學習必須脫離從小學到大學階段以「上課、讀書」(有固定的課綱和教材,特別是為特定課程專門編寫的教科書)為主的單向、被動學習模式,改為以探索問題和嘗試「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為前提的主動求知歷程。因此,學習的前提是要先有「問題」。而研究所的課程常常是針對特定課題,提列出一系列的書單(可能包括學術專書和期刊論文),由老師帶領研究生一起研討。其次,這樣的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也不只是消極地探究與回答教授在課程中所揭櫫的研究課題,而是必須在這個基礎之上,自己設定一個有意義的研究問題,進而展現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學術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問題設定學習。它先是以個別課程作業或學期報告的方式出現,接著就聚焦在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的學習平台上,由研究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研究,並加以解答。第三,在問題導向學習和問題設定學習的雙重前提之下,研究生必須在指導教授的協助之下,自己擬定並完成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整體計畫,進而構成計畫導向學習的進階學習模式。儘管教育部對於碩、博士學位都有最長修業年限的相關規定(碩士四年,博士七年,加上可以休學兩年的緩衝時間),而且有指導教授從旁協助,但是所有的研究生都還是必須在修業規定的期限之內,自己妥善規劃和確實執行研究與論文的所有事宜。最重要的是,研究計畫和論文寫作還必須和研究生的其他課業、家庭生活、工作生計、社會處境、個人興趣和身心狀況等等,相互結合或充分協商,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時程內完成論文,順利畢業。
換言之,研究所的訓練是一種以個別學生為本位,以學位論文為平台的3P/H2O獨立研究訓練--研究生擁有極大的自由度,卻也經常因此感到徬徨無助。所以,我也要提醒研究生,應該盡可能在正式投入研究和動手撰寫論文之前,先大致想好研究論文和過去的生命經驗,或是畢業之後想做的事情之間,是否可以建立某種連結關係。那麼,做起研究和寫起論文來,才會有熱情和目標。如果碩士生畢業之後想要在某個領域工作,例如,文化創意產業,那麼以這個領域的相關議題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就可以用論文當作敲門磚,幫助自己在這個領域當中找到適當的工作。同樣地,如果博士生畢業之後想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術工作,那麼博士論文將是你自己定義和學術界評量你的學術專長領域的重要指標。當然,就業考量並非選擇論文方向的唯一因素,在第三章中有關如何選擇研究課題和訂定論文題目的地方,我會提出進一步的建議,在此先不贅述。此外,我也要再次提醒,研究所的學術訓練,雖然是聚焦在研究計畫和論文寫作的雙螺旋主軸上,但它絕非孤立於研究所的其他課程之外。而且,光是只有熱情,也並不保證研究生就能寫出一篇質量俱佳的學位論文,它還需要仰賴研究所提供的各種學術資源,才能夠完備獨立研究的學術訓練。為此,我們必須完全浸潤在研究所的學術環境裡,充分享受徜徉在知識宮籟裡的幸福滋味。
下一章我將正式進入主題,揭櫫本書對於研究論文的方法序說--進出理論與經驗的研究歷程+融合科學與幻想的論述之道=知識宮籟的學術沙漏,並以研究歷程和論文寫作的雙螺旋關係,作為後續討論和章節安排的基本架構。
科學敘事的經典案例: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是吳爾芙將她在劍橋大學紐翰(Neunham)與戈頓(Girton)兩所女子學院演講的兩篇講稿,重新整理,並以《自己的房間》為名出版的論文(essay)。全書共有六章,並無章節名稱,只以數字標示。第一章開頭,吳爾芙用自己在康橋河畔思索的第一人稱口吻,罕見地以「但是,你們或許會說」的轉折語氣開頭,精闢地道出〈婦女與小說〉的演講題目和「自己的房間」之間,關係微妙的論述主題。接著,吳爾芙用兩件具體事件來鋪陳女性為何被摒棄在學術殿堂之外的問題意識。第一個事件是她看到學院的草坪,滿心歡喜地衝上前去,卻被學院的警衛喝斥,因為只有院士和學者可以跨越草皮,她只是區區一名女子,必須走在碎石路上。第二個事件是她離開草坪之後,來到圖書館前,想起圖書館中藏有許多英國詩人和小說家的手稿,想一睹這些手稿的風采,卻又被圖書館穿著黑袍的門房擋了下來,表示女性必須有學院人員的陪伴,或是他們的介紹信,才得以進入。這真的讓吳爾芙氣壞了,接著雖然又路過一座教堂,低沉的管風琴款款地召喚著她,但是她決定即使自己有這個權利,她也不願意進入教堂,誰知道會不會冒出一個管事,要她出示受洗證明或是神父的推薦信(多麼幽默啊!這也是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該學的智慧與藝術)?這接二連三的事件讓她不禁思索,為什麼自古至今,女性一直被摒棄在大學的學術殿堂之外?是男性的資質較高,還是女性的處境較差?為何男性飲酒,女性飲水?從這些線索可以看出,作為緒論的第一章旨在引出全書核心的問題意識,也就是女性與小說背後更深沉的男女差異問題。
第二章的場景回到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內。吳爾芙試圖從汗牛充棟的書架上,找出合理答案:關於男女差異,或是女性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科學解釋?她發現,古往今來有無數男性學者對於女性的研究,其中充斥著各種對於女性的偏見和誤解,卻沒有任何一篇女性學者對於男性的研究。同樣的情況也可從隨手可得的報紙中看出,英國社會如何臣服在父權體制的統治之下。同時,吳爾芙在離開圖書館之後,在餐廳用完餐付錢的時候,因為還在想著男女差異的研究課題,忘了自己究竟付帳沒,由於錢包裡的現金似乎並未短少,這讓她想到,如果女性在經濟上不虞匱乏,或許就有機會上大學,追尋寫作或是其他志業。從論文寫作的情境脈絡來看,第二章在大英博物館裡面的文獻搜尋與歸納整理,就像試圖找出理論解釋的文獻評述。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超值推薦
商品訊息特點- 作者:吳鄭重
追蹤
- 出版社:遠流
出版社追蹤
- 出版日:2016/2/26
- ISBN:9789573277828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討論,推薦,開箱,CP值,熱賣,團購,便宜,優惠,介紹,排行,精選,特價,周年慶,體驗,限時
以下為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注意:下方具有隨時更新的隱藏版好康分享,請暫時關閉adblock之類的廣告過濾器才看的到哦!!郭泓志今年為了讓自己百分百復出,而決定十月再次進行右肩關節唇手術,希望能一勞永逸,解決掉手臂傷病的問題,而至於什麼時候能回復到比賽水準,經紀公司表示,雖然復健的事情很難說,但是有信心能在開季前完全康復。
近日成為自由球員的郭泓志,未來的動向也讓人好奇,據聞富邦、中信都對他有興趣,但是他的傷勢依舊左右著自己未來將何去何從。
之前經紀公司就已經表示郭泓志左手已經完全恢復,主要問題是在右手不適,導致投球無法盡全力去投,因此在幾經思考下,還是決定要動手術來解決問題。
而這次動手術是否代表著,未來「不死鳥」有機會朝打者方面發展呢?對此經紀公司說,「郭泓志的打擊潛力有目共睹,如果新東家有意願讓他朝此發展,我們當然是尊重公司安排,不會排斥郭泓志以打者之姿,繼續延續職棒之路。」
★更多相關新聞
恰恰2度行使FA 拚延長合約
中職聯隊赴日交流 經典賽遺珠舞台
獅不續約…郭泓志與統一 回不去了
潘武雄不行使FA 盼繼續在獅隊奮戰
彭政閔再成自由球員 轉隊費1650萬破紀錄
var LIGHTBOX_DARLA_CONFIG ={"useYAC":0,"usePE":0,"servicePath":"https://tw.news.yahoo.com/__darla/php/fc.php","xservicePath":"","beaconPath":"https://tw.news.yahoo.com/__darla/php/b.php","renderPath":"","allowFiF":false,"srenderPath":"https://s.yimg.com/rq/darla/2-9-9/html/r-sf.html","renderFile":"https://s.yimg.com/rq/darla/2-9-9/html/r-sf.html","sfbrenderPath":"https://s.yimg.com/rq/darla/2-9-9/html/r-sf.html","msgPath":"https://tw.news.yahoo.com/__darla/2-9-9/html/msg.html","cscPath":"https://s.yimg.com/rq/darla/2-9-9/html/r-csc.html","root":"__darla","edgeRoot":"https://s.yimg.com/rq/darla/2-9-9","sedgeRoot":"https://s.yimg.com/rq/darla/2-9-9","version":"2-9-9","tpbURI":"","hostFile":"https://s.yimg.com/rq/darla/2-9-9/js/g-r-min.js","beaconsDisabled":true,"rotationTimingDisabled":true}var t_MediaGalleryBobaSpotlight_start = new Date().getTime();
1 - 25 / 30
期間限定
義大犀牛9局逆轉首度封王(2) (圖)
1 / 30
中央社
2016年10月29日週六 台北標準時間下午10時15分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Share to Pinterest
Close
Previous imageNext image
var lightbox_ult_mid="spotlight_article_embedded1",lightbox_ult_mit="Article Body",lightbox_ult_site="news",lightbox_ult_region="TW",lightbox_ult_lang="zh-Hant-TW",lightbox_default_spaceid="2144404898";
var t_MediaGalleryBobaSpotlight_end = new Date().getTime(); 其他推薦文章工商時報【陳信榮╱台北報導】
Gogoro電動機車銷售加速,中南部新市場扮演火車頭。Gogoro昨(18)日宣布,濁水溪以南的第一家門市今於台南市開幕,首批19座GoStation電池交換站同步啟用。Gogoro南進第二站選定高雄,力拚明年農曆年前進駐。
國內兩大電動機車商-北Gogoro、南中華e-moving的市場分布型態,隨Gogoro今年陸續挺進中南部市場,市場版圖逐漸出現洗牌跡象。
中華e-moving為力抗Gogoro向中南部銷售大本營進逼,除強化免駕照、低入手門檻的電動自行車Bobe(EM-25)銷售外,中華e-moving也推出電池交換機,結合電動機車租賃服務,擴大在低碳旅遊市場布局。
中華e-moving同時與金門縣府合作,提供金門大學學生可以每月799元超低租金,租用電動機車與電池。中華e-moving不排除未來擴大複製金大學生租賃案,與全台各大專院校爭取合作,擴大學生市場版圖。
至於去年7月從大台北出發的Gogoro,今年6月首度進軍台中,單月新車銷量立即倍增破千,9月更一度創下單月超過1,600輛的台灣電動機車銷售新紀錄。
由於中南部以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口比率高,Gogoro進軍台中市場對推升整體銷量帶來明顯助益,也讓Gogoro加速向南台灣市場布局。如今跨越濁水溪進駐的首座城市為台南市,首家門市今起營運,首批15座電池交換站也同步開站。
Gogoro宣布,至本月底為止購車並全額付款完成,即可免費獲得「限額車對車碰損失險」和「乘客體傷責任險」雙重保障回饋,此外,還有分期零利率及信用卡回饋金最高2,000元優惠。
下面附上一則新聞讓大家了解時事工商時報【王克庭】
資產配置及退休規劃向來是國人關心的議題,然而隨著國人保障意識日益提高,在做各項財務規劃之餘,也希望能加強自身保障,但魚與熊掌難兼得,當預算有限時,到底該先建構保障還是投入財務規劃,往往讓人難以抉擇。
有鑒於國人渴求保障與資產配置兼顧的需求,中國人壽推出新商品「中國人壽真多利萬能壽險」,是中壽許久未推出的萬能壽險,主打三大特色:建構壽險保障;保單價值準備金會隨宣告利率調整,讓資產有機會持續增值;0-85歲皆可投保,投保金額最低新臺幣10萬元,讓各階層族群都能輕鬆找到適合自己的保障規劃,一張保單滿足多元需求。
中國人壽副總經理蘇錦隆表示,投保「中國人壽真多利萬能壽險」須符合基本保險保障比率規定。該商品以宣告利率(105年11月宣告利率為2.6%,未來實際宣告利率以公司公告為主)為基礎計算該年度保單價值準備金,讓保單價值準備金有機會持續增值,並滿足民眾對自身或家庭的保障需求。
蘇錦隆副總經理進一步指出,「中國人壽真多利萬能壽險」採彈性繳費,0-85歲皆可投保,且被保險人年滿15足歲後,投保金額範圍為10萬至5千萬元,符合各階層族群的多元需求,不論是三明治族健全自身保障、屆臨退休族的退休規劃、銀髮族的資產分配或是長輩替年幼晚輩規劃保障或資產累積等等,讓保障可以從早開始,退休規劃也不嫌晚。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推薦,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討論,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部落客,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比較評比,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使用評比,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開箱文,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推薦,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評測文,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CP值,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評鑑大隊,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部落客推薦,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好用嗎?, 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 去哪買?- 省錢-本周精選【KINYO】音浪潮流-可遙控木質藍牙手提喇叭
- 限時優惠-CP值超高V-smart VH301 藍芽耳罩式耳機-皮革黑
- 經典-CP值爆表鬼跟你玩之一《訪鬼粉絲團》
- 特價-熱門商品CITIZEN 星辰 PAIR 對錶 光動能石英女錶-銀-30mm(FE1081-59B)
- CP值爆表-強檔優惠義大利語快速入門(附2CD)
留言列表